Good article sharing
無條件的愛,但是有邊界
author:
ANNIE ZHANG
親子關係這個話題,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都是煩惱,無助,和幸福並存的。我們一方面埋怨孩子不聽話,在學校常惹麻煩,對電子產品的迷戀,或者在青春期的叛逆,等等。但是在另一方面也無可避免的要承認在生活中孩子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感。
我自己在體驗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曾經是痛苦萬分,也怨天尤人過。我兒子從出生到他小學的階段,我們都是處於痛苦,無助和焦慮的狀態中。他無論在家里或是學校,都表現出容易發脾氣,大聲哭喊,經常跟小朋友發生衝突。所以我們常常會接到老師的投訴電話,而我們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就是針對性的以達到把問題解決掉,就是批評和懲罰他,而忽略了聆聽孩子的感受和深入的了解孩子是出於什麼需求去做這些事情。所以,慢慢的孩子變得更加無理取鬧,性格暴躁,敏感和膽小;更可怕的就是他晚上睡覺前會胡思亂想,不容易入睡,擔憂各種各樣的假設性的事情。
在那段時間我感到非常的痛苦,沮喪和無力。我常常安慰好兒子入睡了,凌晨一兩點還在上網找各種教育相關的文章來讀。慢慢的我開始意識到,需要改變和學習的應該是我自己。很多教育專家,兒童心理學家都說過這樣一句話:“所有關於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父母的問題”。意思就是說,孩子所有的錯誤的行為和觀念,都是源自於父母的不理解和缺乏愛。如果我們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給他感受到足夠的愛和安全感,那麼這個孩子不應該在行為上變的不可理喻,叛逆,或是在心理上很脆弱,恐懼。我開始反省自己的行為和教育方式,也迫切的想改變和提升自己,怎麼去做一個具備愛的媽媽。很幸運地在這個徬徨的時候,經朋友介紹,聽說了和諧家庭協進會,遇見了我的導師Chris, 然後上了一個親子課程,還有非暴力溝通的課程,這兩個課程我學到了很多實用性的溝通方法,這就像是一把能打開跟孩子親密關係的鑰匙,因為以往我們看到的教育類的文章很多都是理論性的知識,但是缺乏了實踐性的技巧和方法。而《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就是教會了我們溝通的重要觀念: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記得有一次,我走進兒子房間,忘記說了一句什麼話,他突然就摔書本,大聲對我喊叫。當時我驚呆了,沒有再說一句話,扭頭就走出來。後來晚上睡覺前,找機會跟他聊,我跟他平坐,摟著他的肩膀,輕聲地跟他說:“今天中午我覺得很受傷,因為你對我大聲地喊叫,我覺得不被尊重。在我和別人說話的時候,我希望對方是能夠跟我有友好的互動,而不是甩臉,吼叫。我希望以後如果你覺得媽媽說得不對,或者你沒有空跟我談話,麻煩你直接的說出來讓我知道,好嗎?”請注意跟孩子說這些話時候的語氣和身體語言,我沒有帶任何指責或批評的。當時他沒有任何的反駁,找藉口或逃避問題,從那以後,我觀察到他真的有改變,他沒有再沖我喊叫過,有時候明明他想發脾氣,但是他學會了用深呼吸或暫時離開現場來平靜自己。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技巧,當父母能控制好情緒,不帶抱怨,指責,批評等語氣說話,情緒會被影響的,孩子也慢慢的會冷靜下來,這就避免了一場家庭糾紛的發生。而且,這樣也給了孩子好的示範怎麼去控制情緒,幫他們建設自控力。我們要讓他們感覺到父母無條件的愛,他們有了安全感,自然的也願意打開心扉跟父母進行溝通,聽從父母的教導。
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觀念:尊重孩子的感受和聆聽他們的需求。在和孩子的互動過程中,我們很多時候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摔倒了,我們慣性地會說:“男子漢不怕痛,快站起來”,或者說“男子漢流血不流淚”。甚至有的父母還責備孩子,指責他們不聽話,跑來跑去,所以才會受傷。類似這樣的話,都沒有照顧到孩子的情緒,更沒有尊重他們的感受。其實父母都是愛孩子,關心孩子,擔心孩子,要心口一致地表達出來,而不是把所有的愛和關心,變成嘮叨,諷刺,挖苦和大喊大叫。我們要建立跟孩子的共同的感情經歷,要做一些事情,讓他們感受到跟父母在一起很幸福,這叫增進感情的過程。那樣孩子才願意跟我們親近和深入的交流,父母要有耐心的傾聽孩子的需求,表示理解孩子當下的感受,只有我們讀出孩子的感受,他們的情緒才會被安慰了。這方面,我們可以用問題的方式,來引導孩子去思考怎麼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地告訴他們該怎麼做,這叫情感引導。
記得有一天,晚上睡覺前,我女兒哭著來跟我說,她睡不著。我當時立刻就停下手上做的事情,把她抱坐在我的腿上。問她怎麼了?她剛開始不肯說,只是在不停地哭。我嘗試問她:“你在害怕嗎? ”她馬上點頭。我再說:“能告訴我你害怕什麼嗎?”她搖頭。我再說:“你怕說出來媽媽會責備你,不愛你了?”她立馬哭得更狠。我抱緊她,說:“媽媽愛你,無論什麼時候,無論發生什麼事都不會變的。你慢慢說出來,看媽媽能不能幫你,或者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她才斷斷續續地說,原來她和同學一起共同完成的項目沒有做好,同學沒有等她參與完成作業,單反面的提交給老師了,還跟老師說她沒做。所以老師說了明天上課要單獨提問她,她就開始慌了。其實她是害怕面對老師,也害怕我們知道了會責備她。我就跟她說這個事情如果是媽媽,我會怎麼去做。我說你也可以想想自己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當然最好就是跟老師陳述事實,不要評價或批判別人。最後我還問她在這個事情裡面,學會了什麼?她說學會了做功課的時候認真點,做得快點。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要真誠和帶尊重的啟發提問,而不是責備,責問是不會調動孩子的思維,只會讓人覺得不安全,所以找藉口,撒謊,沉默和暴力就這麼來的。對孩子我們要有無條件的愛,就算他們做錯了,我們依然愛他們,但是要有邊界,比如作業沒做好,就要面對老師,但是我們尊重她的感受,不取笑,嘲諷。孩子就會明白規矩和有後果,他們自己要承擔。
總結在我自己養育孩子這一路走來,不斷地學習,改進的過程中,我覺得直接地表達愛,陪伴和幫他們建立規矩,這些都是必要的。我們不能溺愛孩子,也不能太嚴厲和驕縱。孩子不是我們的所有物,也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是獨立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命運。父母只是帶引他們走人生的第一階段,陪伴他們熟悉這個生活環境,讓他們知道人生是自由的,但是這個社會是有規矩的。作為母親,我很幸運也很感激,在我的人生當中,有他們很長一段路的陪伴,他們帶給我的快樂和滿足感是無可取代的。同時,我也非常地感謝我的孩子,他們是我的天使,他們的到來讓我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不斷地學習和改變自己,從而遇見更好的自己。